石仓古民居主题摄影线路是松阳八大摄影、游览主题线路,位于大东坝境内,30多座气势宏伟的清朝时期古建筑组成,现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阙姓寻根地的石仓,主要村落有:上茶排(六村)、下茶排(七村)、下宅街、后宅、蔡宅等。
叶爱琳/摄
客家建筑泥墙青瓦、雕梁画栋;客家人民自然淳朴、热情好客;客家民俗传承悠久,鲜活延续......摄影师镜头下的“江南客家,水墨石仓”总是那么令人惊艳。
施子飞/摄
石仓古民居群,十里古宅,百里山道
古民居群主要分布在六村、七村、后宅、蔡宅等六个行政村中。其中古民居有30多幢,多为院落式布局,结合了浙闽徽三地的建筑特色,注重装饰陈设,雕梁画栋,规模恢宏,进入一座古民居就像进入一座艺术殿堂。
石仓每幢大宅都有雅致的堂号,门楼建筑大都为砖雕仿木梁结构,“泉水井、大水缸、硬山顶、马头墙,雕梁画栋、泥墙青瓦”是石仓古民居的真实写照。
施子飞/摄
石 仓 契 约 博 物 馆,古村缩影,穿越百年
石仓契约博物馆就建在石仓古民居核心区域——六村,勾勒出了一个早已逝去的时代。在清乾隆至道光时期,石仓就形成了活跃的土地市场、乡里社会,产生了众多的契约文书。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在整个中国乡村来看都是十分罕见的。
石仓契约也是继“徽州文书”之后的又一大型珍稀文献,是了解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形态的“活标本”,让曾经以为消失殆尽的乡土文化、生活,穿越百年完好展现在人们面前。
下 宅 街 村
街道守中央,北望对池塘,巨龙腾空舞,山水更绵长……这幅古村的美丽图景,绘出了石仓下宅街村的现实图景。这个世外田园般的美丽村庄,坐落在龙眼睛山的山麓,盘踞着石仓盆地谷底,潺潺石仓溪水穿村而过。
后 宅 村
沿着石仓溪蜿蜒前行,层山叠翠交错,过了三节桥,穿过古树林间斑驳的日影,后宅村突现眼前。溪水自村内而过,将村子一分为二,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就在眼前。这里宁静古朴,虽然经历过几次火情,但是后宅村依旧在时光的流转中涅槃重生。
潘雯/摄
蔡 宅 村
蔡宅村距离松阳县城30公里,为大东坝镇人口最多的一个村。村沿着石仓溪分列两岸,两岸古树参差,更有不少桃梨植在桥边,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种营造与许多古诗的意境很相近。乡村的安谧与闲适,便在这悠长的巷弄里扩散开去。
客 家 民 俗
石仓的居民多为明清时期从福建上杭迁来,直到今天,他们仍然遵循着闽汀的许多习俗,有着既独特又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除了祭祀,这里还有龙灯、花鼓灯、山边马灯等民俗表演,因为客家民俗,客家文化变得真实,有迹可循。
姜晓东/摄
村晚贺新年
客家人好客,每年农历十二月份便开始准备年货,石仓白老酒、泡豆腐都是深受欢迎的石仓特色美味。从大年三十,一直闹到元宵前后:祭祖、赏灯、摆乡宴、乡村村晚、客家民俗文化节......当之无愧是松阳最有年味的地方之一。
叶新波/摄
祭祀承传统
传统的石仓人将香火堂、社庙、廊桥、古宅这些传统元素依旧保存着,这些带有客家的印记是石仓人不敢轻易抹去的。节气时,除了在家里祭拜,还需要去祠堂、香火堂、插花庙、河神社、乩仙坛等祭拜。
吴关军/摄
路线规划
松阳县城→石仓古民居群(七村、六村)→契约博物馆→下宅街→后宅→蔡宅
交通资讯
自驾
1.从县城出发,沿222省道,过港排线到石仓古民居群(大约25公里,38分钟);
2.从石仓古民居群出发,沿下七段到达契约博物馆(大约1公里,3分钟);
3.从契约博物馆出发,沿下七段到达下宅街村(大约1公里,3分钟);
3.从下宅街村出发,沿约下段到达后宅村(大约2.8公里,7分钟);
4.从后宅村出发,沿乡村公路到达蔡宅村(大约1.5公里,约8分钟)
公共交通
1.松阳县城有到石仓的班车,但石仓没有停靠站,只要说是去下宅街或六村就行了
2.时间:7:50-16:20,一小时一班车
此外:大东坝二滩坝村有电动汽车租赁点。
周边风景
除了石仓片区外,大东坝镇还有小港流域边上的小港绿道,总长8公里,风光无比旖旎。包拯后裔聚集地——横樟村,以城池的格局进行布局,群山如同城墙,水口形成城门。村落依山傍水,屋后是山,屋前是水,横樟人享受着山水恩泽,既有山野气象,又有小桥流水,整个村落在稳重中不失灵气,古雅中不乏清秀。
▲小港绿道
▲横樟村
附近民宿/餐饮
名称 | 地址 | 电话 |
古居阙楼 | 大东坝镇七村37号 | 13754269482 |
石仓阙家客栈 | 大东坝镇七村2号 | 13735966013 |
水云居 | 大东坝镇二滩坝村 | 13567642729 |
石仓餐馆 | 大东坝镇山边村 | 05788903365 |
TIPS:
客家,是我国汉族中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其人数多、分布广,主要聚居地是粤闽赣边三角地区,广东梅州、江西赣州、福建汀州、广东惠州为客家四州,石仓古民居群,就是客家人迁徙到浙西南的主要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