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南陀岭古道位于腾蛟镇带溪社区塘溪村至凤卧镇凤东村南陀岭自然村(原名顶坪)的南陀岭上。该古道总体呈东西走向,路面用石块和青石板铺设而成,宽约1.2米~1.5米,全长约5公里。古道沿途风光秀丽、清幽寂静,不仅有古樟、苦槠、红枫、翠竹等树种,两侧还保存着旧时民居和古亭等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果不熟悉腾蛟的人,肯定会以为南陀岭古道就位于南陀村。其实不然,该古道距离南陀村约有3.5公里。当地人说,清朝乾隆年间,南陀村孙氏全族共同出资修造了这条山岭。为纪念南陀孙氏筹资修路的义举,此后人们就开始称其为南陀岭了。

站在岭脚下,一个稍显破败的六角凉亭映入眼帘。凉亭顶面杂草丛生,亭中红漆脱落,墙面斑驳。据了解,这座建于1992年的康乐亭由著名数字家苏步青题词,当年建成时,村里的男女老少常会过来坐坐,过往的行人偶尔也会来此歇脚、休憩。然,不过20余年的光阴,原本还算热闹的亭子,却已透着岁月的清冷。
沿着六角凉亭附近的小道拾级而上,脚下是不规则的石块,两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在拐弯处的小平台上,有一路亭倚树而立,前方视野开阔,后方山林环绕,其上是一方蔚蓝天空,及一抹温柔而清淡的冬日暖阳,一切的一切,犹如静态的风景画。
过了路亭,继续往上行走,偶遇当地老人,谈起这条古道时,他回忆道,以前道路还未像现在这样四通八达,这条古道是水头、凤卧以及周边瑞安、泰顺等地通往腾蛟的必经之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每天还有行人来往。或是家里有女外嫁,她们回家探亲都是走这条古道的。直到后来村中修了公路,走的人就少了。
走走停停间,到了半山腰,再往上走一步,便是一片竹林,脚下是一段落满枯黄树叶的青石板路,行走其上,皆是“沙沙”声。途中,拾起一片落叶,看着阳光透过落叶间隙,跌落在青石板上,想象穿越百年,和当年背着行囊匆匆走过的商贾游子、挑担背木回家的老农,或是抱着孩子笑着走过的妇人并肩并行,赏景,聊天,就觉奇妙和新意。
离开竹林,沿着古道继续往深处走去。过了一会,便到了杉棋垵山岭头的岭头亭。该亭为三间单层石木结构,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其脊檩上刻有“大清乾隆庚寅年季冬月建造”。在亭子东西两侧,有两座石拱门,分别建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和民国二十八年(1939)。岭头亭作为行人休憩的路亭驿站,在平阳茶叶畅销期,往返腾蛟茶场的商贾均是行经此处。到了每年农历八月初七,即腾蛟一年一度集市之时,往来人流更是络绎不绝。现今,岭头亭瓦片上青苔遍布,杂草丛生,亭中的木质结构也在岁月的风风雨雨中,显得格外沉寂,唯有两侧的石拱门仍旧完好如初。
走出岭头亭,沿着古道往凤卧方向走去,四周山林环抱,在漫山的墨绿中,夹杂着些许泛红的枫叶。到了半山腰,远远望去,坐落树林之中的,便是凤卧镇凤东村东南自然村。该村以盛产柚子闻名,村里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柚子树,每到秋冬柚子采摘季,总会吸引不少游客驱车而来。记者走进村时,正在树下晒着暖阳的村民热心递过一个柚子,入口,凉爽清甜的口感,消散了旅途的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