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园周村的来历可上溯到元朝时期,当时园周被称作水里莲花村。上世纪80年代,大园村、山后周两村合并,取大园之“园”,山后周之“周” ,更名为园周村。
秀美园周,天光云影共徘徊
“望远青山入黛,近有清流碧水”“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园周村,这些诗句就会自然而然从脑海里浮现。园周的美,像大家闺秀,宁静而端庄,大气而沉稳;园周的美,少了些咄咄逼人,多了些平易近人;园周的美,远观让人忍不住想亲近,近看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
穿过路旁一棵棵参天古树和一片碧绿柳林,映入眼中的是一片澄碧的湖水,名曰映湖生态公园,湖与地面由廊桥、花草小径相连,水边还停泊着一艘楼船、几艘小船,颇有水乡韵味。
夕阳下的“金桥”
人在湖边走,如在画中游。映湖游鱼池塘,绿柳绕堤,尽显江南之温柔雅韵。湖泊整体以湖心岛、金蟾石、摩崖跌水等形成生态景观;以绿植松柏、锦鲤鱼跃、绿柳环岸形成了悦耳悦目、悦情悦意、悦志悦神的美好之境。
沿着被人们的双脚打磨得越发圆润的石子路往前走,伫立着古色古香的周氏宗祠,现在也被用作村文化礼堂。宗祠面阔五间,前后三进天井,门口左右栽种着两棵双人合抱的银杏树。宗祠里记录着园周村的发展史。
游客在映湖泛舟
园周自古人杰地灵,出仕者众。为发掘历史文化,弘扬廉政文化,2012年在旧址上修建了监察御史府第,纪念明代先贤监察御史周琦。御史府为仿古明清建筑,整体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为典型的三进两天井四合院落。其中,门厅、中庭为一层建筑,后堂为两层建筑。砖墙黑瓦,木窗飞檐,颇有古韵,具有十分高的观赏价值。
“莲”这一元素在村内随处可见,水塘里的莲花、岸上的莲花石雕、街上的莲花宣传牌、常年恒温的泉眼莲泉……现在村文化礼堂的牌匾上,还刻有“水莲园周”这四个字。“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高洁的化身,我们认为这是个好意象,常常以莲花自勉。”村民周智扬说。
游客观赏锦鲤鱼跃 胡清波摄
信步走去,便能看见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盆景园,种植着上百种名贵树木,院内坐落着亭台廊桥,秀水叠石,奇趣雕塑,好似一幽静的江南园林。在村内抬眼望去,能看见宛如长龙的“小长城”,起点在山脚,终点止于山顶的滴水岩,城墙高的地方有1.2米,低处也有0.9米。站在上面远眺,永康全景映入眼帘,蔚为壮观。
园周,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美而行”。
干事园周,直挂云帆济沧海
全国学习型家庭示范村、国家级生态示范村、浙江省特色旅游村、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今年,通过浙江省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审,拿到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入场券”……园周村的荣誉墙上,已挂得满满当当。
如今的园周村,上上下下都洋溢着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第一步要让村庄变美,第二步要让美转换成生产力。”园周村党支部书记周双政一直坚持“用经营的理念发展乡村旅游”的治村理念,通过如今的美丽变化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园周村美景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一跃成为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村,秘诀何在?周双政用“干部干事,村民和谐”进行诠释。今年,园周村斥巨资建成了党群服务中心,更好地挖掘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的干事热情。
“推行规划引领发展美、自然环境生态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和谐美、特色旅游产业美这‘五美党建’工作法,将每个党员干部的创业承诺纳入考核,年初制定的每一件实事现在都得到了兑现。”园周村村主任周益军说。
“村干部每个月至少开展两次集体学习,我们要打造学习型党支部。”周双政说,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既是集体协商村里的事务,也是让大家聚在一起,学习中央和上级有关精神,了解国内外大事,跟上社会发展形势。
为此,园周村主动申报创建“全国学习型家庭示范村”,积极引导党员把学理论、学业务、学法规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升创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风促民风,力推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把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党员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将政治素质好、懂经营、善管理、有一技之长的村优秀青年、复员(退伍)军人等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周双政说,通过建设国家AAAA级景区,吸引更多游客到园周村游览,让村民在发展美丽经济中得到更多实惠。未来,园周村将是一幅“绿树成荫、碧水环流、鸟语花香、百姓安乐”的“两富”新农村美好景象。
幸福园周,此心安处是吾乡
“园周好,风景如此美。绿树红花齐开放,雨雾蒙蒙柳丝长。能不忆园周?”今年9岁的小朋友周小豪学了《忆江南》后,马上写了这首词,盛赞家乡园周之美。
孩子的眼是纯净的,孩子对美好事物总是特别敏感,孩子的笔描述出了园周人的美好生活。
一组数据为园周村民的幸福生活做了最好的注解:2009年,园周村开始启动第一期农房改造工程,共拆除危旧房93户,1万多平方米;2010年4月启动第二期农房改造工程,共拆除旧房63户,约6500平方米;2012年5月启动第三期农房改造工程,共拆除旧房62户,约1.37万平方米。三期总共拆除危旧房218户,拆除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
“如今我们家门口就有公共自行车,崭新的公交车也经过我们村,村里有好几所现代化公共厕所,一天花6元钱就可以到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吃三顿……”今年82岁的徐彩萍老人掰着手指细数现在的美好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日子能过成现在这个模样。”
崭新的小区内家家户户都有生态化粪池,安装了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投入上千万元进行村庄绿化、美化,建造了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开放式生态景观公园;安装了大型户外LED电子显示屏;建立全村安全监控网络系统,实行“网格化”管理,引进多户联防报警系统,开展邻里守望等综合治理互助活动,实现“户有警情多户联动,组有警情全村联动”;开通全村数字电视和背景音乐系统;新建了村卫生室;成立了村级便民服务站,开展社会救助、体育健身、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审批代理等;制定《村规民约》,列明详细的奖罚细则;建立小区化日常卫生、绿化、安全长效管理制度,实现垃圾有人清理,绿化有人养护,夜间有人巡逻。
在园周村,群众文化活动同样丰富多彩。这里不仅拥有高规格配置的远程教育设施,还建有室内和室外两个远教播放点,特别是村远教广场,安装了25平方米的LED电子显示屏。村里的阅览室藏书6000余册,订阅报刊13种,教育培训用的大小会议室有4个……同时,通过文艺下乡、送医下乡、村企联姻、播放远程教育片等多种方式,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
“我老伴有空就到阅览室看书,我的爱好是跳舞。”村民冯美琴说,他们两口子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生活在园周村,充实、开心、幸福。
来源:金华日报
作者:胡清波 王家琦
编辑:汪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