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海马桥村:看得见古韵,记得住人杰

马桥村位于潘桥街道中部,以境内马桥(登云桥)而得名。明清时属永嘉县建牙乡十七都,民国时期曾称永嘉县第四区,当时政府部门地政处、警察署均设在马桥村。解放后称马桥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称马桥大队,1983年后称马桥村。

南宋时,胡氏族人已迁居于此,胡姓也是马桥当地大姓之一。曾有诗流传:“君家士学大,振起必光明,祖德耀霞碧,宗源万世承。”诗中所说的就是马桥村胡氏家族,其始祖为胡钦贞。

胡钦贞原籍永嘉郡城,胡襄族侄。胡钦贞为官时,因不满秦桧占势擅权行为,便不仕归田游玩。当游至十七都碧潭时起念卜居,遂尊为潭头胡氏始祖。约至宋开禧年间,胡氏族人繁衍生息,成为当地望族。胡钦贞的长子胡监考取了进士,授翰林院学士、待讲东宫,并追封为西席太师;次子胡袁亦紧追其兄考取进士,授国小监祭酒,赠尚书。

胡氏家旺业成时,胡钦贞及族人出资在马桥村与下岙村隔河交界处建造路亭,方便行人歇脚躲雨。路亭建成后,取名为省民亭。该亭早已消失不存,但后人建桥时,专门取“省民亭桥”之名以作纪念。

马桥村在南宋时还出了一位“会元”———胡成。胡成从小刻苦好学,学成之后赴京赶考,在礼部主持的会试上一举成名,张榜成为会元。现在的马桥村马屿山脚有一座胡成墓,据说是族人按其遗愿建造的,有叶落归根之意。该墓现已被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

马桥村马屿山上留有炮台遗址,这让笔者兴趣大增,赶忙请村民带路前去一睹风采。如今的炮台遗址只残留下了一些石头墙脚,而且长满杂草。虽然有些遗憾,但听着村民的介绍,认真仔细查看,再加上一点想象,我们依稀看出炮台当初的模样。据说,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时的炮台是座小方房,四周有四个射孔,炮台房内置有两门小炮和两挺机枪。当时是由国民党驻防部队第33师驻守、管辖,也有少数炮兵和地方团防人员轮流站岗管理,后来不知什么时侯撤走了。

老人们还说,当时炮台有2米多高,不但有射孔,还有瞭望孔,这样可以从炮台的位置一目了然地看清温桐河面和东南方向的道路。这炮台的建造主要是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入侵温州,鸣炮示警百姓做好防备和抵抗工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大力发展林特产,炮台房址被开垦种了柑桔树。村党支部书记左和东说,村里有打算将马屿山炮台遗址,修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和健身游乐为一体的休闲公园。目前,炮台周边已建起了休闲亭和花岗岩辅设的步道。

看完炮台遗址,笔者慕名来到胡旭东古宅。这座古宅是晚清时期的建筑,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古宅坐北朝南,面阔七间,前后均有青砖砌筑的门台。宅中有正间和厢房,保存得较为完整,宅周围有青砖砌筑3.5米高的围墙。正间中堂设屏,上方悬挂“慎思堂”和“护馆恒春”两块大字匾,木匾明显有很长的年头了,但是字迹仍清晰可见,笔力雅健雄厚。《论语》说:“三思而后行”;《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堂”匾额中“慎思”二字,应该是由此而来。现在的主人说:“听爷爷讲过,宅子是从一位名叫胡旭东的人手里接买过来,当时是由几家胡姓族人拼凑一起买下。我们几家几代人一直居住这老屋。”

马桥村水陆交通便利,上世纪中后期有温桐河道轮船通航,后来高桐公路开通,现在又有福州路贯穿过境。走在马桥村中,既可以感受悠久历史积淀下来的悠悠古韵,又可以看到村庄快速的发展和变化。

温桐河边废弃多年的马桥粮站,至今还让许多人回想起当年夏粮入库的繁忙景象。那时候,粮站的船埠头停了一只只载满稻谷的木船,都是马桥附近地方的生产队运稻谷来交公粮的。随着国家取消了粮食征购任务,马桥粮站便失去了原先的功能,成为人们心底的一份记忆。

马桥村人文庚续,人才辈出。在该村的文化礼堂墙报上,笔者看到了多位马桥村走出来的精英人物。陈松岳,空军飞行员,在抗美援朝空战中屡立战功,两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左兆熙,从事国家水电设计40多年,参与了新安江、富春江等大型水电站的设计,并被收录优秀世界专家人才名典。

来源:瓯海新闻  杨进春 文/摄

编辑:瓯越文化 海子在春天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瓯海马桥村:看得见古韵,记得住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