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赤寿乡黄山头村藏于松古平原之侧翼。村子藏得够深,如果不熟悉地形,要找到上山的路口得费一番周折,当然,路牌、导航与口头问询是最佳搭配,没有之二。
据说,在明朝落户于遂昌七都马头的苏氏,于正统年间迁至根溪,三代后,一个叫苏潭的人于万历初期相中这块“长满黄茅草”的山头,于是成为黄山头的始迁祖,在此地肯堂肯构,陶冶砖埴。
几百年的时光过去,黄山头村长成现在的这个样子:它以螺旋上升的形式生长在坐西坐北的山麓上,房子张开的门窗俨然一双双眼睛,日夜注视着底部的苏氏祠堂。
祠堂占地270平米,覆着青瓦,风雨将东面山墙上的石灰剥落地所剩无几,山墙檐下、正门及西面,因为风雨的造访亲疏有别,这些部位则较完整地保留着石灰、墨画等。
祠堂内有一个舞台,舞台两侧的台柱皆有整狮木雕,两狮各捧不同花色的球,身上所披花纹也不一样,神情十分欢愉。
徜徉在黄山头村,行走在蛮石砌成的台阶上,这个历时四百余年的村庄让人心生好感,它安静得快要被世间遗忘,其实它又一直在天地间呼吸吐纳。
不知从哪年开始,经常会有来自他乡的剧团背负着重重的道具,在熟人的带领下,翻过重重山,迈过步步阶,来到与遂昌接壤、疑似世外的黄山头村,他们一定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因为村民至今还很淳朴,在他们眼里,客从何处来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远来即是客。
那时看戏的主要群体是本村的苏氏村民,还有临近村庄的村民们。男女老少挤挤挨挨地坐着看戏,热闹程度一定不输于我们现在的电影院。
看戏、祭祀、分福是乡间最隆重的文化活动。村民说,木偶戏是年年看的,从未间断,每年“六月福”收福后,就要请出社公老爷在祠堂一起看木偶戏,对社公老爷还愿。
黄山头的一些习俗仍完整地保留,一些习俗则因客观原因而渐行渐远,比如还有一年四次的分福活动,难以延续的原因是祭祀的黑猪难觅踪影,“黑猪白羊”是祭祀社公的标配,曾有几年实在找不到黑猪,村民就用墨汁将猪染黑拿来充数,后来觉得于心不安,干脆就停掉了分福。
早年间,香火堂才是村子的中心,在它周边有两圈首尾相连的木板房,虽有地势之差,但低层房子的上檐与高层房子下檐接壤,使得风吹不进,雨淋不着,阳光也进不来,那时串门雨天都不用带伞。
这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黄山头村,一直古朴地存在着,安静地仿佛快要被世间遗忘。如果你有时间,一定要来这里走走,相信你也会被这村子的宁静和村民的淳朴感染。
文/黄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