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最美的桃花源

最美的桃花源,永远的楠溪江悠悠三百里楠溪江,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宛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长卷。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楠溪江素有“天下第一水”之称,也被誉为“中国山水诗摇篮”。一个街角,一处滩林,一挂飞瀑,一缕炊烟,一个田间劳作的身影...

 

楠溪江有青嶂忆遥月,绿萝愁鸣猿的浪漫,田园生活就像一首诗;

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桃源秘境比比皆;有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的风光,大自然之绝美让人叹为观止。

这里激发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情,这里流淌着楠溪江的绝佳好水,这里孕育了名震古今的永嘉学派,这里蕴藏了太多的人水和谐之道。

面对如此美好,永嘉呵护有加,铁腕治水,整治产业,坚守生态,拒绝工业,依水布局,顺水建设,山水诗的唱和经久不息,桃花源的追寻梦落这里。

那一年,失意的谢灵运和永嘉邂逅了,像是逢上了一位神交多年的老友,之后,在永嘉的青山绿水间,他一扫生命的阴霾,创作出大量供后世敬仰的华彩篇章。

即使没有谢公诗歌中的描述与传颂,永嘉依然是一首浑然天成的山水诗。

在这里,灵山秀水一改野性与调皮,瞬间被驯服成服帖的文字,古朴的村落做韵脚,而楠溪江便是贯穿其中的诗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冰清玉洁的水,古朴的村落,儒雅厚重的文化,楠溪江畔的每个山岙都蕴藏着动人的故事,似乎每棵树都见证着一个传奇,每一滴水都充满了文化,每一块鹅卵石都有美丽的遐想。

“与天地合,与气境合,与心意合”。悠悠楠溪水,淡妆浓抹,总能恰到好处地与人们的心魂相合,面对着江畔如画美景,有位诗人曾忍不住感慨:“如果需要清洗灵魂,我要用楠溪江的水。”

从永嘉归来,很多人便再不看水,那澄碧,让楠溪江之外的水黯然失色;那甘洌,让多少来过的人在梦中又重返楠溪。

因水而名扬天下,从古至今,永嘉的每段路都走出了水的优雅律动:与水相生相融的古村落格局、以水为中心的现代城市规划、由水养育的儒雅文化、从天然之水采撷而来的长寿秘诀……

沿江而建的诸多村庄,得楠溪水之美的装点,仿佛一幅幅水墨画,恬淡的村中生活便是画中精致的小品了。

 

楠溪江的各类石瀑、梯瀑层出不穷,瀑瀑跌宕起伏,声声动人肺腑。石门台景区因一溪有九瀑而出名,一漈一形,一漈一景,上下呼应,似雾似雨,宛如银河珠落玉台。这些瀑布仿佛天然的交响乐,向世人展示楠溪江源头另类的气势美。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曾数次来这里,甚至搭建临时住所观瀑写诗,连诗圣李白都羡慕说“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

走进岩头镇苍坡村的古村绿道,便看见远处一个拄着拐杖拿着寿桃笑容可掬的老寿星,拾道而上,但见水牛在村口悠闲地打着盹,鸭子在池塘中游泳,渔民在河边垂钓……以永嘉“耕读文化”和“长寿之乡”为背景,由永嘉当地手工艺人编织出的具有永嘉乡土文化的一组组“稻草人”伫立村口,仿佛古老而庄重的仪仗队,迎接着八方来客。

两泓清泉之上横跨着一座青石板桥,溪水穿过吱吱呀呀的老水车,环绕着整个村子。夏季是客流高峰,游完苍坡、丽水等古村落,再到楠溪江游一场泳,那是极好的。

昆曲大师俞振飞说:“南昆北昆,不如永昆。”永嘉人说“看了大姆旦,三天不吃饭”,岩头镇芙蓉古村的陈氏祠堂中,传出了依依呀呀的永嘉昆曲,悠悠古韵,百转千肠,聚集在祠堂里的乡民又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

永嘉的山水洗去了谢灵运的满腹愤懑和一身疲惫,也奠定了他“山水诗鼻祖”的地位,成就了永嘉“山水诗摇篮”的美名,其后,这里孕育出“永嘉学派”、“永嘉四灵”,孕育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永嘉现象”。

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永嘉杂剧”、“永嘉昆剧”。另有永嘉禅宗、永嘉画派、永嘉医派也享誉世间,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绵延不绝的巨大影响。

“朔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谢灵运 《初去郡》

楠溪江水、老旧的住宅、宗祠、发黄的族谱、被时光遗忘的戏台、永嘉文化,滋养出这片千年厚重的桃花源,养成了永嘉人淳朴、豁达的品性,而这恰恰是养生文化的精髓。据了解,截至今年年初,永嘉县百岁以上老人128位,幸福安详地生活在这片闻名于世的“长寿之乡”。

厚重的文化因和淳美的楠溪江水联姻,派生出永嘉独特的山水文化、古村文化、耕读文化、宗族文化,这些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永嘉水文化。

山水诗、桃花源,一个是纯粹的自然美,一个是精神层面的心灵向往,不同的称谓,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永嘉,这一方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在人们心底最干净的地方栖息着,像一个熠熠生辉的符号,美好且长远。

(来源:楠溪江)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最美的桃花源